ATT&CK Initial Access 打点技术攻防

一 、打点背景

ATT&CK攻击矩阵(Enterprise)共有11列 ,技术将不同环节、攻防不同打击目标的打点攻击技术分别拆分并归纳 ,这对于防守方有很大的技术借鉴意义,SOC可以将安全设备 、攻防防御手段 、打点检测规则  、技术情报等的攻防覆盖能力映射在矩阵中,从而感知当前SOC的打点检测和防御能力 ,并规划未来的技术前进方向。

然而ATT&CK矩阵不是免费模板攻防银弹,这里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:

(一)防御和检测能力的打点矩阵覆盖评估,应该是技术0和1吗 ?

(二)针对某个技术环节,当前已经能够完全防御或检测了 ,攻防未来是否不需要再关注 、投入人力了?

(三)针对某个攻击技术 ,企业不同区域环境(总部和分支 、各种供应商、BYOD)是否具有相同的防御和检测能力?

BITS Jobs--T1197

安全设备覆盖

防御能力

检测能力

北京总部

EDR DLP

上海分公司

DLP

广州分公司

(四)矩阵中的11列,对于防守方的亿华云资源投入来说,是否具有相同的重要程度 ?如果不同 ,优先顺序是怎么样的?

(五)矩阵每一列中的不同技术 、子技术,对于防守方的资源投入来说 ,是否具有相同的重要程度?如果不同 ,优先顺序是怎么样的高防服务器 ?

本系列文章,笔者将详细分析ATT&CK矩阵的技术 ,并深入讨论每个技术 ,以及针对这些技术,企业环境应该做出的防御和检测部署。

本篇文章,让我们进入ATT&CK矩阵的第三列:Intial Access ,详细分析其中的技术有哪些 ,涉及企业安全工作建设中的哪些内容。

二、技术总体介绍

(一)Drive-by Compromise

主要思路是建站模板水坑攻击 ,笔者上一篇文章已经详细介绍过这个技术及SOC做防御需要收集的日志 ,请参考https://www.freebuf.com/articles/es/336620.html.

(二)Exploit Public-Facing Application

直译为"利用面向公众的应用程序",翻译过来就很好理解了 ,其实就是广大渗透测试者、众多CTF竞赛中最常见的攻击方式,攻击对外暴漏的服务(任意外网可访问的系统),具体包含的攻击目标不限于:Web系统  、邮件服务、香港云服务器VPN服务 、负载均衡 。其中最喜闻乐见的应该是Web系统 ,由于各种语言、框架 、组件层出不穷 ,针对性的漏洞也是一批又一批,可以说是给了安全工作者牢靠的饭碗 。

同时,企业对Web系统攻防对抗的云计算投入 ,应该是资源占比最大的 ,下一代防火墙、WAF、流量分析设备、HIDS  、RASP等等安全设备 、应用、机制,都很好的保护着面向公众的应用程序。

(三)External Remote Services

外部远程服务 ,主要指的是企业开放给内部员工 、供应商的外部服务,如VPN、API 、SSH服务、RDP服务、Citrix等云桌面  、邮件系统等等 。这些服务通常有针对性的服务对象 ,所以可以做一定的限制,如限定源IP访问 、MFA、端口敲门技术(参考ATT&CK-T1205.001) 、MAC绑定等 。

(四)Hardware Additions

添加硬件到目标环境中,主要是物理渗透的场景,比如物理接触目标机器 ,通过PE系统进入机器完成攻击;在目标公司大厅扔一个U盘、BadUSB进行钓鱼等等  。

(五)Phishing

钓鱼,笔者认为,是HW等各种攻防对抗中,最简单易行且杀伤力最强的攻击手段 。钓鱼邮件漫山遍野,企业环境中不配置一个商用的邮件网关和Exchange防病毒模块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重视安全的。

SPF 、DKIM、DMARC 、邮件防病毒模块一样不落 ,面对APT级别的攻击者时有用吗 ?没有用!对邮件投递做白名单限制,限制附件后缀 ,不允许投递可执行文件、不允许投递加密的压缩包 ,但攻击者还可以通过钓鱼页面钓鱼(参考gophish框架) ,无论进行多少安全意识培训,我们都要坚信 ,普通用户一定会中招的。

然而 ,钓鱼只能通过邮件吗?并不是  。邮件的投递流程可以被企业完全监控 、控制  、回溯分析,但是其他途径就不一定了 。微信 、QQ、钉钉等等各种IM讯软件,一样可以进行钓鱼,且防御成本巨大 。前段时间搜狐发生的钓鱼事件,攻击者采用了二维码这种新的方式 ,看到二维码,正常人的反应都是拿出微信扫一扫,这个"扫一扫"的后续过程,安全防御人员完全不可控,是真的防不胜防。

(六)Replication Through Removable Media

通过可移动媒体进行复制  ,主要指通过USB等可移动设备 ,将恶意程序投递到目标机器上,然后通过各种自动执行的技术 ,完成恶意程序的执行  。

(七)Supply Chain Compromise

供应链攻击,很容易理解的攻击方式 ,攻陷企业中使用的上游硬件设备,比如芯片级别的后门;攻陷企业中使用的软件源,例如之前发生的PYPI仓库投毒,如果你Python包的引用 ,不小心将requests写成了request ,那么很遗憾 ,你的电脑甚至你同事的电脑,可能已经是别人的了 。

(八)Trusted Relationship

通过信任关系攻击,通常企业会有或多或少的供应商,承包不同的服务内容 ,而供应商通常需要访问部分或全部的内部系统 ,授权给供应商是难以避免的 ,和供应商之间的"信任"关系,到底能不能信任呢?

今年年初的LAPSUS$组织 ,就高调对外公布 :他们就是通过"买" 、"骗"的方式  ,直接获取企业用户或供应商的账号,通过钞能力简单的完成Initial Access 。所以权限控制也是很重要的 。

(九)Valid Accounts

有效账户 ,如同"无论进行多少安全意识培训,我们都要坚信 ,普通用户一定会中招的"这个结论一样 ,我们还要坚信 ,企业环境中的账号密码,一定会暴漏给攻击者 ,也就是说攻击者一定能够获取到企业环境中某些系统的账号密码。

为什么这么肯定 ?

首先,弱口令难以根除 ,即使制定了复杂的密码策略,也一定会有聪明的用户巧妙得绕过密码策略设置一些"弱口令" ,比如设置密码策略为必须有大写字母、小写字母、数字、特殊符号 ,且长度不小于8位 ,似乎已经是一个很强的策略了 ,然而一定会有用户设置密码为:"Aa123!@#",显然这个密码是符合我们设定的高复杂度密码策略的 ,但是这个密码弱吗?很弱!随便找一个攻击者常用的字典中 ,都一定会有它。

其次 ,不同的系统复用相同的密码是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,这也很好理解 ,因为如果没有onepassword一类的工具,我们是无法用人脑记住大量不同密码的(除非把密码记录在一个txt文件中 ,然后把这个文件放在桌面 ,没错 ,攻击者最喜欢你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密码,嘿嘿嘿),不同系统使用同一个密码 ,就容易导致外部系统密码泄露在社工库(无法保证所有系统都加盐加密存储密码 ,也不能保证加盐加密总是有效的),从而等同于泄露了公司系统的密码 。

三 、归纳和延伸

(一)Initial Access内容归纳

这个环节的攻击技术目标是什么?通过上述介绍 ,不难看出,其实就是红队常说的"打点" 。虽然一次攻击中 ,不一定会用到ATT&CK矩阵中的每一列技术 ,但是这11列技术依然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,Initial Access技术完成攻击后,就会到Execution环节,Execution是什么?是恶意程序的执行 ,所以在执行前的一步,攻击的目标其实就是接触目标环境、投递恶意样本,投递了才能执行嘛。

(二)攻击技术延伸

ATT&CK中Initial Access中的9个技术(Techniques),整体可以总结为如下表中的6个类型,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攻击技术具体有哪些攻击程序(Procedures)、应该如何防御(Mitigations) 、应该如何检测(Detection)呢 ?接下来我们开始详细分析 。

序号

攻击类型

特点

1

钓鱼

简单有效

2

水坑攻击

实现难度高

3

物理接触--可移动媒体设备

需要一定程度的物理接触

4

互联网边界漏洞

企业安全防御工作的重点

5

供应链攻击

实现难度高 ,杀伤力极强

6

社工获取权限

防守方难以避免

1.钓鱼

钓鱼方式多种多样 ,基于邮件、IM软件、客服等多种投递渠道,通过钓鱼页面获取密码 、通过附件投递恶意程序等多种利用方式 ,假冒猎头、HR欺骗员工  ,假冒客户、供应商欺骗客服等多种社工类型。

虽然攻击方式多种多样 ,属于"易攻难守"的领域  ,但是我们安全工作者也不能躺平 ,该做的努力还是要做的 :

a.加固邮件基础设施 ,如SPF 、DKIM、DMARC、邮件防病毒模块  、沙箱检测(尽量安全左移) 、YARA检测

b.加固网络基础设施,如禁用不支持MFA的网络协议,如POP等

c.加固用户浏览器 ,可以参考浏览器隔离方案

d.坚持不懈的进行用户安全意识培训

e.常态化内部钓鱼及宣贯

f.制定好用户被钓鱼后的应急预案 ,尽量通过SOAR自动化

g.制定针对钓鱼邮件的SIEM检测规则(如果读者对这部分感兴趣 ,之后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进行介绍)

h.给尽量多的应用系统启用MFA ,对于无法启用MFA的系统或用户,应该做到专门的监控。虽然MFA也不是万全之策 ,通过TLS劫持的反向代理做中间人 ,依然可以完成攻击 ,但安全本身就是在做对抗,你有张良计 ,我有过墙梯

g.威胁情报 ,将钓鱼信息中的URL、文件哈希等信息对接威胁情报进行分析,并根据分析结果决定后续的转发策略

2.水坑攻击

水坑攻击是基于浏览器的攻击方式 ,将受害者引诱到一个失陷的网站  ,然后通过一系列重定向,重定向到一个漏洞利用页面,该页面中部署浏览器&浏览器插件的利用工具,直接投递payload到受害者机器 。

水坑攻击其实是一种复杂 、难度高的攻击方式,是比较不常见的攻击方式,而浏览器隔离的方案可以完美应对针对浏览器的攻击  :用户通过浏览器web代理上网,浏览器代理进行页面的解析和渲染,把最终画面呈现给用户终端,如果浏览器存在漏洞又访问到了攻击者的恶意页面,也只是在web代理中执行 ,不会影响到用户的终端。

另外即使不使用浏览器隔离方案 ,水坑攻击也会存在大量的攻击特征 ,对于企业防御工作来说 ,这和防御普通的恶意程序 、反连木马 、窃密木马、挖矿软件、勒索病毒等的工作内容是一致的 ,这也是防守者和攻击者视角的不同,防御是以攻击面做针对性的策略,而攻击则是以攻击点、攻击向量为切入点。

3.可移动媒体设备

可移动媒体的攻击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物理接触用户机器 ,PE系统进入机器或者通过BadUSB攻陷机器,这种攻击方式需要攻击者能够潜入企业环境 ,通常是比较困难的 ,也就不再详细分析 。另一种是欺骗用户将攻击者的可移动设备插入自己的电脑,而后通过自动运行、自动播放等方式完成恶意程序的投递和执行 ,这种攻击方式不需要攻击者本人接触目标机器,所以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完成,以下主要讨论这种攻击方式。

实现攻击的方式有很多 ,举例如下:

(1)通过autorun.inf实现其他可执行文件的自动运行。

(2)通过自动播放(autoplay)的方式实现恶意程序的执行 。

(3)在可移动设备中放置可执行文件,欺骗用户点击,例如:

a.双重扩展名,例如a.pdf.exe ,让受害者误以为是一个pdf文件而完成点击。

b.通过unicode 202E将文件名进行镜像显示,欺骗受害者点击 。

(4)将网络设备伪装成一个U盘(也可以是充电宝,甚至充电器),实现流量劫持、键盘记录等功能 。

防御策略也有很多 ,比如:

a.直接通过组策略禁止使用可移动设备,基于序列号做白名单放通  。

b.域内启用applocker,指定精细化的控制策略,限制恶意程序的执行。

c.使用针对USB的安全防护软件 。

……

当然物理接触也不局限于使用可移动媒体设备  ,还有接入企业wifi后进行ARP投毒 、DNS欺骗、TLS中间人劫持 、LLMNR投毒获取Net-NTLM Hash进行爆破等等方式……

4.互联网边界漏洞

对于边界服务的防护,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做好 ,不再详细展开叙述 ,以下进行简单举例:

a.软件应用打补丁

b.操作系统打补丁

c.部署WAF 、下一代防火墙、流量分析等安全设备

d.运营安全设备的策略

e.处理安全设备的告警

f.针对0-day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响应

5.供应链攻击

6.社工获取权限

滇ICP备2023006006号-38